初一年级洛阳研学活动

2023-05-08 作者:ytzx

临古都赏名花风韵,访洛阳探文化之根

北京市月坛中学初一年级在2023年4月26日--4月30日以“临古都赏名花风韵,访洛阳探文化之根”为题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洛阳研学旅行活动。通过五天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洛阳城市文化、体验其历史底蕴、感受城市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将书本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锻炼了多学科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了自己独立解决生活中基本问题的能力。

 

第一天

龙门石窟

1683528739593039457.jpeg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它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里程碑"。在这里,同学们感受了石刻的巍峨壮观,了解了北魏至唐朝石像的不同造型,感受了古代雕刻艺术水平,了解了“龙门二十品”的特别之处及卢舍纳大佛与武则天的关系,领悟到了龙门石窟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初步领会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同学们的跨学科学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1683528749445020964.jpeg

学生日志

    第一次研学的忐忑不安早被车厢里的欢声笑语所淹没,伴着白居易的“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我们跨越河北来到了十三朝古都——洛阳。运河不是无穷尽,洛河伊河穿古城,没见过的风景和没吃过的小吃,让我们这群因疫情在北京蹲了三年的孩子们燃起无限热情。

在大巴车的摇晃中,大家来到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我们怀着兴奋的心,颤抖的手,紧跟在导游那面小小旗帜后。这个是龙门十二品,那个是北魏彩绘,还有个……北魏以瘦为美,唐以胖为美;北魏有彩绘,唐工雕技艺高。别具特色的佛像正襟危坐在石台上,双眼普视着看尽人间善恶,嘴角浅笑慈祥而又端庄。

观遍龙门石窟,我虽双腿疲累,但意犹未尽。向水天一色的地方投去最后一瞥,佛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相信数百年后,他们依旧屹立在河畔两岸,诉说当年岁月。

                   初一1班     曹元

 

第二天

    第一站,我们前往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依托洛河北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古建筑群山陕会馆筹建而成的,主要包括两个展厅,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方式,全面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其中,图片展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隋唐大运河的繁荣和作用、运河遗珠、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保护和申遗等4个部分;实物展则以在洛阳地区发掘或征集的与大运河有关的文物为主,比如大运河河道的河堤石构件、含嘉仓的粮食标本、仓窖模型等。博物馆还通过科技手段,如全息投影等方式,将一些典型的运河文物展示在观众面前。同学们在这里了解了隋唐时期漕运与大运河的关系、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对隋唐粮食运输的影响,见证了古代人民的劳动结晶;还深入体验展厅,亲手拉一拉漕运的纤绳有多重,亲眼看一看复原的运河景观有多美。

1683528757958017725.jpg

我们的第二站是天堂明堂景区。作为唐代所建最高大的木构建筑,充分显示了唐代极盛期建筑的高度水平。明堂、天堂的建造,一改宫中主殿为单层的传统,极大地改变了洛阳宫的面貌和立体轮廓,是唐代宫殿建设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作为女皇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的政治权力中心,明堂是唐洛阳紫微城正殿,号称"万象神宫",是女皇生活、理政的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天堂则是武则天的御用礼佛堂。明堂、天堂的建造是按皇家宫殿规格礼制的,这不仅是唐代宫殿建设上的大事,而且影响到后世,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参考了唐洛阳明堂的建筑特点。我校同学们在这里参加了研学活动,参观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建筑的构成和特点,学习了武周时期的文化改革和政治背景,领略了洛阳辉煌的过往。

1683528765161048903.jpeg

    今日的第三站是民俗博物馆。作为中国专题性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泽会馆(又名关帝庙)古建筑群的基础上兴建而成。现有舞楼、钟鼓楼、穿房、廊房、正殿、后殿、配殿等,是一组结构严谨、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是中原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之一,在建筑设计和营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筑技术之大成,是中原地区清代地方古代建筑杰出的典范。洛阳民俗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它们分别是民间工艺厅、婚俗厅、寿俗厅、信俗厅,不仅用实物再现了豫西的风俗,而且还举办多种民俗活动,以此来丰富博物馆的内容。在这里同学们体验了汉服,学习了基本的汉礼,了解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服装与习俗文化,对豫西地区的礼仪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1683528771588012341.jpg

学生日志

第二天,我们先去了大运河博物馆可以感受得到大运河的记忆和文化都深深的扎根于洛河两岸,他也许如今无法在继续他的盛况,但是他的沟通南北为人民带来的福祉会继续影响着华夏大地的每一位子孙后代!接着我们去了明堂,看了地基就算是经过千年也能看出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接着我们去了汇集洛阳人间烟火的民俗博物馆,这里的每一个物件都带着人间烟火与时代的气息,感受历史的封建的同时也欣赏历史的艺术文化,真正的体会到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庚续而繁荣兴盛!

初一3班 柴文烨

 

第三天

我们前往洛阳外国语中学参加了此行最重要的一次校际交流活动,双方领导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外语学习情况。洛阳外国语中学的同学们还为我们表演了豫剧、民族舞、芭蕾舞、小语种合唱等节目。他们的热情,让现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我校同学也不甘示弱,在年级组长黄老师的琴声伴奏下,合唱了日语版《萱草花》与校歌。当“阳光照,白云飘”在洛阳响起时,我们体会到了校歌中“今天我为你骄傲”的含义。

1683528779814060097.jpg

我们随后前往了白马寺,这里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在这里,同学们了解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原来,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这才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 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同学们在这里也得以参观了各种异域风情的佛教建筑,大开眼界。

1683528785864079205.jpg

在三彩小镇,我们见识到了唐三彩的神奇工艺。这里几乎每户都有用于烧制唐三彩的馒头窑作为“遗产”,有着浓厚的传承氛围,使小镇的唐三彩产业不断壮大起来。这种工艺作为历史的丰碑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杆。当代,唐三彩已呈现从明器到艺术品的功能变化,其传承方式也大有改变。从古代的工匠到当代的艺术家,从传统的家族传承到如今的开枝散叶。经过了百年的发展,洛阳唐三彩非遗已经形成既包括研究所、工厂等机构,又包括家族内外手艺人的庞大产业,诞生了诸多手艺高超的传承人。同学们深入探寻唐三彩非遗基地参观体验,了解了流传千年的三彩艺术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与特点,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唐三彩作品。

1683528792768054764.jpeg

学生日志

说起来此次洛阳研学之旅,最精彩最开心的一趟旅程就是第三天了。我们一大清早就前往第一站——洛阳外国语学校。两校学生们不仅互相展示了才艺,还进行了愉快的交流,䂊剧、特色蒙古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等表演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稍加休息,我们就前往了第二站——白马寺。在这里,我们体验了各国佛教的异域风情,其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又令我们大开眼界。午饭后,我们开启了最后一站,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历史之旅—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钻入了一条漆黑的隧道,此时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惊奇与兴奋,不禁为这历史工艺的神秘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来到了唐三彩制作基地,我们不仅了解了这精美工艺的历史,参观了唐代匠人们那鬼斧神工般地工艺品,还亲手为三彩马上了釉,并把这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带回了家。

又一个晚上,我躺在床上憧憬着下一个早晨的美好,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初一3班   岳雨彤

 

第四天

在中国国花园,同学们欣赏了国花——牡丹的独特风韵。中国国花园以隋唐历史文化为底蕴,以牡丹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历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园林景观为一体,充分展示了牡丹之美、之清、之幽,享有"中国国花第一园"之美誉。其中种植牡丹1000多个品种50万株,包含牡丹的九大色系,种植乔、灌木及各类植物100多个品种200余万株。中国国花园以隋唐历史文化为基础,以牡丹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历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园林景观为一体。艳冠群芳的牡丹,千姿百态的植物、奇石叠翠的山峦、风情各异的亭台、碧水荡漾的湖泊、古丰古韵的建筑……美景无限,占尽风流。在游览期间,同学们还积累了许多有关牡丹的诗句,提升了文学素养。

    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是洛阳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在洛阳博物馆,同学们了解了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认识国宝文物,体会了古都的独特魅力。馆里的藏品都是那么的惊艳,每一个都称得上是国之珍宝,尤其是白玉杯让同学们印象最为深刻,洁白的和田白玉打磨得是如此光滑,简约的造型又是那么耐看。这一天的行程堪称研学主题的最佳缩影,在同一天内实现了“临古都赏名花风韵,访洛阳探文化之根”。

1683528816190089207.jpg

学生日志

洛阳研学的第四日,我们去了百花盛开的牡丹园,还去了充满历史古韵的洛阳博物馆。

牡丹园里各种各样的牡丹花,红的娇艳,粉的稚嫩,紫的艳丽。我们熟知的便是“洛阳红”,它红的娇艳欲滴,但我认为相比娇艳欲滴的洛阳红,我更喜欢那一枝独秀,淡雅清新的“白雪塔”,它象一群身着白色纱裙的仙子,微风轻轻拂过,便翩翩起舞。

在洛阳博物馆里,我看到了永宁寺的残影,虽然曾经九层的寺塔已不复当年的佛国世界,但它还是让我见识到了中国北魏时期的繁华与昌盛。在博物馆里还有一件物品来自永宁寺,它就是已经被烧毁残缺的佛面具,微微勾唇的微笑,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慈祥;被烧毁的眼睑,却是我们永远要去探究的方向……

初一3班 冷怡然

 

第五天

今天的第一站是天子驾六博物馆,这是一座依托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东周时期"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辅展东周王城概况、王陵考古的新发现及部分东周时期珍贵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专题博物馆。车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气势宏伟,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在这里同学们了解了遗址的发现过程与东周时期的丧葬制度、等级制度、礼仪制度等等。这个博物馆并不大,因为它是建立在城市中心广场里的,这也同学们惊叹,洛阳果然是十三朝古都,广场中都能挖掘出宝藏来。这处遗址博物馆为洛阳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也增强了同学们遗址保护的意识,而国家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工程的实施,将陆续揭开东周王城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让同学们期待更多的惊喜。

随后我们前往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隋唐和武周时期都城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较长的古代都城城门。这座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后,通过遗址博物馆 的形式再现地面。同学们在这里进行了图识洛阳城的学习,了解了隋唐时期洛阳城市的建筑布局及城市构造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站在城楼上,一睹洛阳城的风貌,领略了君王才能领略到的城市风采。

1683528823762148330.jpeg

在这里,同学们还学习了洛阳铲的使用方法。洛阳铲,是中国河南洛阳附近村民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它曾在中国著名的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同学们在认真学习洛阳铲的使用之后,也在老师们事先布置好的探方里进行了考古挖掘体验,挖出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宝藏。

1683528830741045054.jpeg

学生日志

    第五天是我们要离开洛阳的日子。上午我们去到了天子驾六博物馆,这里是一座以原址保护展示的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为主体,辅展以东周王城概况、王陵考古的新发现及部分东周时期珍贵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专题博物馆,让我了解到了,东周时期陪葬的历史知识。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坐北朝南,坐落在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之上,门临古城路。当进入博物馆内时,走在定鼎门遗址上的玻璃栈道,感觉十分震撼,仿佛穿越上下五千年,来到了隋唐。

结束了参观之后,我们体验了考古神器洛阳铲的使用,并进行了考古挖掘。同学们在地里努力的挖掘,有许多人都挖到了漂亮的唐三彩,有甚者挖到了铜钱。同学们都做了一回小小考古专家,真是让人永生难忘。

下午,我们便踏上了回到北京的高铁,离开了这个历史悠久十分有魅力的城市。

初一3班 邱瑞翾


学生感受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五天的研学生活匆匆结束。同学们对此次古都之旅都有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这是在疫情的三年后,也是离开父母独自去外地的第一次研学活动。这次研学的旅途一共有五天。第一天我激动的乘坐高铁,历经三个多小时来到了洛阳,下午研学老师们带着我们去往了龙门石窟。在龙门石窟中我看到,了解到了很多佛像。其中我觉得比耶佛很有意思。第二三天我们去了天堂明堂等一些景点,感受到了当时唐朝的繁荣场面,学习到了很多历史知识。在第三天还去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洛阳市外国语初级中学,与当地洛阳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十分有趣。在第四天我们去了牡丹园,欣赏到了艳丽的牡丹花,同学们纷纷拿起自己的相机拍照,我也拿出了我的拍立得,拍出了很多美丽的照片。在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洛阳博物馆,学习了洛阳铲的使用,并且与小组成员一起合作“挖宝藏”,虽然有一点累,但我的内心十分快乐。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洛阳,通过这五天的学习,可以感受到洛阳人民的热情还有洛阳这个古都深厚的文化。虽然这五天去各种景点和博物馆很累,但如果能再去一次的话,我还会坚定的选择再去一次!

初一2班   王菁菁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这次的研究活动,我们初一年级同学一起去了13朝古都--洛阳。在我心中13朝古都也已经不是一个形容词了。而是一个生动而又真实,源远流长的历史。这次的研学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夜与商人争往还”的大运河。“花风浅浅胭脂脸”的牡丹,”始有绝伦冠古今”的唐三彩……同时我们还体验了唐三彩的制作过程,考古的发掘过程。还学习了汉礼。行走洛阳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抬头就会与一个博物馆不期而遇,人们都说100年历史看上海,500年历史看北京,3000年历史看陕西,5000年历史看河南。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所在,研学旅行更是近距离感受历史的一种方式。河南的古都文化浓郁,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次的洛阳研学之旅让我感受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洛阳城的繁华热闹,还有洛阳人的热情。在这样满满的行程安排下,时间真的像手里的沙子,一眨眼就没了。我们进行了分享收获。很感谢所有人对我的照顾,这次活动我也成长了很多。

                                                         初一1班 赵萱婉儿

当听说这次研学之旅的目的地是洛阳时,我们大家都很兴奋,我也不例外,毕竟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研学过程中,我了解到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洛阳居天下(古代中国)之中,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一代女皇武则天更在这里书写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华章。在这里,我们仿佛跨越了时间的长河,与唐代的匠人一起制作三彩,与船员在大运河上运输粮食,与各国使者交流,与文人墨客赏牡丹,又或是与古代僧人诵读佛经。而洛阳在我心里也不再是一个简单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幅真实展现在我面前的画卷,这种体验不是“读万卷书”而得的,而是因为“行万里路”。这次的研学之旅不但让我对古都洛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体会到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爱,让我成长。

                                                            初一1班 王荣耀

这次去了洛阳研学,也是我第一次去洛阳,我们去了许多博物馆与遗址还去了牡丹园以及洛阳市外国语中学等。通过探访遗址和与洛阳市外国语中学日语生交流,感受到了洛阳人民的热情以及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真是应了研学手册上的语句“临古都赏名花风韵,访洛阳探文化之根。”每一个参观学习的地点都有特色,且是独一无二的特色。这些都是古人所留下的智慧结晶,是最值得珍惜的文物。都说读万卷书不抵行万里路,虽然很辛苦,但是依旧忍不住想再来一次!

初一2班  李沐晓

这次研学活动我们来到了十三朝古都洛阳,充分感受到了洛阳的风土人情以及悠久的历史。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收获了许多有趣的知识,更有在学校里,书本上不会提到的关于生活中的知识,让我学会了何为独立,团队的精神。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我还利用了自由活动的时间去参观了其他感兴趣的展区,了解到了更多我所感兴趣的知识。在这次学校组织的与洛阳外国语中学进行的交流活动中,我还认识到了一个好朋友,并且对河南的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印象,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优点。这一切都让我受益匪浅。最后感谢学校以及教委举办的此次研学活动和老师照顾与支持!

初一2班   孙琦

面对雏鹰放飞的第一次尝试,家长们也十分欣喜。成长就是在微小的瞬间努力,在不经意的瞬间绽放,祝愿我们的下一次研学之旅依然能如此充实如此感动!


 

文字编辑:初一2班杨靖祺 黄远老师

图片编辑:初一3班邱瑞翾

排版:初一3班柴文烨  

审核: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