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记历史守初心 探秘星海向未来 ——南京研学纪实(上)
2025-04-11
破晓启程·长江课堂
2025年4月7日早上6点,月坛中学高一高二学子迎着晨光集结出发,踏上为期四天的南京研学之旅。首站以长江为课堂,月坛师生举行开营仪式,在南京大学邹劲风副教授的讲述中翻开了金陵千年史卷。同学们乘船观览,开展南京知识互动,不仅感受了南京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也体会到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深刻底蕴。
烛暖秦淮·夜泊金陵
晚餐时分,老师们为寿星们送上定制蛋糕,烛光中洋溢着欢声笑语,研学首日因这份仪式感更显难忘。暮色渐深,月坛学子漫步秦淮河畔,游览夫子庙大成殿、江南贡院等特色景点,观看两侧古老民居与现代商业街交相辉映的场景,感受南京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繁荣。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晨光染透云层,月坛学子手持白菊走进肃穆的纪念馆。研学第二天,4月8日的清晨,同学们神情肃穆,来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师生们来到公祭广场进行了缅怀仪式。首先向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并默哀,师生们以无声的敬意向逝去的生命致以最深切的哀思。接下来党员教师张洪发言,要求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责任感。随后,四位同学宣读了《和平宣言》,再现了那段历史,明晰了“我们要继往开来,永志不忘“。最后全体团员面向团旗,重温入团誓词,党员教师也在此敬挽纪念。
走入纪念馆,馆内照片、文物、影像等历史资料,将那段悲惨遭遇鲜活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先烈们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同学们在新时代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缅怀,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二同学感言:“踏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那一刻,我们仿佛回到了1937年的深冬。广场上,细密的鹅卵石层层铺就,每一颗石子,都承载着一个被残暴碾碎的鲜活生命。步入馆内,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历史遗留的伤痕。扬子江畔,寒光闪烁的刺刀无情挑破婴孩的襁褓;中华门城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宛如无数双未阖的眼眸;太平南路的焦土深处,蜷缩的梧桐籽,仿佛在发出永不会消散的悲号……作为今天团日活动的参与者,我懂得了真正的铭记不是重复伤痛。当我看到出口的和平墙上,中日两代人的留言交织时,我才真正领悟到,铭记历史,绝非为了延续仇恨的火种,而是要从这沉重的苦难中,懂得和平的弥足珍贵,淬炼出守护和平的力量。”
穿梭百年府邸·对话浩瀚星河
左手触摸历史年轮,右手丈量光年距离。下午,同学们参观了总统府和紫金山天文台。同学们了解了总统府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变迁,同学们认为今后要更加关注国家政治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统府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冰冷的建筑遗迹,而是将历史的宏大叙事拆解成可触摸的细节——一块砖、一扇窗、一张旧书桌,都在诉说着“人”的故事。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年份与事件,而是变得立体、可感,甚至带着温度。它提醒我们:今日的和平与发展,是无数前人在摸索中披荆斩棘的结果,而理解过去,正是为了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清醒、更坚定。
在紫金山天文台,同学们跟随着两位天文工作的专家参观了天文台遗址公园。同学们走入天文台和陨石博物馆,了解了古代传承而来的各种珍贵的天文仪器,聆听了天文学家的故事。当师生们登上天宝城遗址俯瞰南京时,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先辈们探索宇宙的智慧与勇气。
紫金山天文台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不仅是科研机构,更是一座“星空博物馆”——它收藏的不只是仪器,更是人类对未知的敬畏与征服。
匠心传承·精巧工艺
传统工艺遇上青春巧手,非遗在指尖焕发新生。同学们学习了关于珐琅和螺钿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制作技巧,亲手制作发簪和胸针,体验传统工艺的温度,当作品成型,同学们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完成手工的喜悦,更是与非遗对话后萌发的文化传承使命感。精美的作品也成为了同学们送给北京亲友最独特的伴手礼。
结语
纪念馆里的照片让人心痛,总统府的老建筑诉说着百年风云,天文台的望远镜带大家触摸宇宙的奥秘,非遗手工体验匠心传承。今天,同学们走进沉重的历史,也飞向浩瀚的星空,在历史中学会担当,在科学中种下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