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辩厅绽放科学之花,博物院叙述千年历史--南京研学纪实(下)
2025-04-16
科研探索
研学下半程,4月9日晨光漫过紫金山麓,月坛学子踏入中科院南京分院,开启了一天半与科学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土壤研究所、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同时开展6个科研课题探究。
这6个科研课题分别是(1)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水华蓝藻的寄生菌,(2)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及水质生物学评价,(3)航天级光学干涉薄膜的设计与制造,(4)宇宙高能现象与大尺度宇宙研究与所对应探测仪器的设计特点,(,5)便携式土壤多参数快速检测仪快速测定,(6)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快速测定土壤元素含量。
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化身少年科研工作者,深度参与科研课题的全过程。在课题内容研究上:先导资料→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实验器材操作及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结论与建议→反思与讨论;在科研成果呈现上:开题报告→论文撰写、结题报告→汇报答辩展示。
夜晚,同学们还在忙于课题总结,查阅文献、校核实验数据、完善答辩论文及汇报PPT,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这是月坛学子的科研体验,也是科学精神最生动的青春注脚。
4月10日上午,答辩厅灯光亮起,少年“科学家”们依次登台。演讲声里褪去了青涩,语言里更多的是从容和自信。紧张而又充实的课题研究,充分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查阅整合能力、实验仪器操作能力、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以及演讲表达能力。演讲后,当掌声漫过答辩厅,月坛学子完成了一次向科学的青春礼敬。
研学活动总结时,张妮书记回顾了“历史为基、科学为翼”的研学历程,指出了科研更需脚踏实地的精神,愿同学们带着“敢为天下先”的担当以科学精神探索未知,以人文情怀照亮世界。
文明邂逅
研学最后一站,月坛学子踏入南京博物院,与六千年文明迎面相遇。当历史借文物开口说话,便变得鲜活可触,这里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四十万件文物在"一院六馆"中铺陈出六千年华夏长卷。同学们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开青铜兽首门环,南朝石刻肃立如时光卫士,灰砖黛瓦间沉淀着千年文明。我们踏着明代莲花纹宫砖拾级而上,战国错金银壶流转着楚天问地的星辉,南唐陶俑凝固着李后主笔下的春花秋月;飞檐上明孝陵的琉璃螭吻吞吐六百年日月,展厅里太平天国的云龙诏书犹带金田起义的硝烟。
在回廊转折处,同学们驻足于展柜前。商周青铜鼎的兽面纹在灯光中流转青铜时代的光芒,元代青花瓶的浪涛里藏着波斯商船的桅影,永乐白瓷壶的冰裂纹中蛰伏着郑和七下西洋的涛声。南京博物馆让我们明白,文物不是沉睡的标本,而是文明传递的火种。
结语:青春印记 未来启航
四天的南京研学实践,是一次的成长课堂。长江史话、秦淮夜色、纪念馆追思、天文探秘、科研求真、文物对话,月坛学子提升了文化修养,体现了团队协作,淬炼了精神品格,大家也将继续以中国青年的责任感学习成长,以中国青年的自信书写未来。